庄外米麵包
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1222)
- May 24 Tue 2011 08:30
麵包烘焙DIY ......義守大學
- May 24 Tue 2011 08:30
麵包烘焙DIY ......義守大學
- May 22 Sun 2011 09:25
麵包烘焙DIY.....台塑..文化的假期
- May 22 Sun 2011 09:25
麵包烘焙DIY.....台塑..文化的假期
- May 20 Fri 2011 07:25
麵包烘焙DIY




- May 20 Fri 2011 07:25
麵包烘焙DIY




- May 17 Tue 2011 08:28
麵包烘焙DIY-----教育與傳承..




轉述天下雜誌
吃苦夯!7成父母送小孩受難
更新日期:2011/04/26 16:12 文/賀桂芬 轉述天下雜誌
|
|
鮮花鋪路、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承受不了挫折。寧可自己吃千般苦,也不讓孩子受一丁點累的父母,造就吃不了苦、受不了氣、不願承擔、唯我獨尊的下一代。而吃苦教育,卻是美國首富巴菲特、香港首富李嘉誠和台灣前首富王永慶共同信奉的育兒經。
香港首富李嘉誠有一次被大陸企業家問到:「您是怎麼教養子女的?」李嘉誠回答:「讓他們吃苦。」
兩個兒子李澤鉅、李澤楷到美國唸書期間,李嘉誠只給他們最基本的生活費。李澤楷曾經在麥當勞賣過漢堡,在高爾夫球場做過球童。揹高爾夫球袋時的肩傷,現在都還會發作。
王永慶和巴菲特教養子女的方式,和李嘉誠類似。巴菲特的兒子彼得巴菲特,也不靠父親,在樂壇闖出名號,成為艾美獎得主,還出了一本書感謝父親不把財富留給他們。
捨不得孩子吃苦,將來他會更苦。從小刻意讓孩子吃苦,就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。否則別說養兒防老,恐怕還得養老防兒,防他讓你無法好好養老。
何琳唸的一直是貴族學校,往來的同儕盡是富貴人家的子女。她喜歡名牌,只要開口,父母都盡量滿足她。何琳成績不錯,很讓父母驕傲。但大學畢業後,母女關係劍拔弩張。何琳晚睡晚起,找工作挑三揀四,不是嫌離家遠、薪水低,就是嫌公司不夠體面。
何琳的表妹蕭潔妃,從小就必須做家事。她國中就被丟去台中住校,接著又被丟到美國鄉下當交換學生。
在寄宿家庭,潔妃吃盡苦頭。她自知寄人籬下,自動扛起所有家事,「常常是很晚了我還在做家事,他們全家在看電視。」潔妃說,更讓她痛苦的是,美國哥哥在父母面前裝乖,背地裡卻每天對她言語霸凌。
母親何玉雲每次接到潔妃哭訴的電話,心就揪成一團。潔妃卻不讓母親出面,「她說要自己解決。我只能告訴自己,不要出人命就好,就讓她受苦吧。」回台後,何玉雲很清楚地看到在美國受苦一年對潔妃的正面影響。「她好像新長出很多力量,相信自己什麼難關都過得了,而且變得很體貼。」
台灣和美國都一樣,嬰兒潮這史上最富有的一代,累積了史上最龐大的財富。他們的下兩代,是最沒有吃苦環境的世代。當年讓千千萬萬人像王永慶的童年一樣困苦的大環境已經不存在,小環境卻可以「設計」。
大陸流行各式各樣的吃苦訓練營,據調查,73%的大陸父母都傾向將孩子送到吃苦訓練營,只有18%認為家裡才是最適合訓練孩子吃苦耐勞負責任的最佳場所。
「短期集訓效果很短,家庭教育不配合,無法形成持久的改變。」情緒諮商師夏平心指出,小環境刻苦教育,關鍵在父母、家庭。「再搭配像童軍這類的長期團體訓練,比較相得益彰。」
十九世紀俄國文豪屠格涅夫曾說: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?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。能吃苦的人,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,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。」
- May 17 Tue 2011 08:28
麵包烘焙DIY-----教育與傳承..




轉述天下雜誌
吃苦夯!7成父母送小孩受難
更新日期:2011/04/26 16:12 文/賀桂芬 轉述天下雜誌
|
|
鮮花鋪路、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承受不了挫折。寧可自己吃千般苦,也不讓孩子受一丁點累的父母,造就吃不了苦、受不了氣、不願承擔、唯我獨尊的下一代。而吃苦教育,卻是美國首富巴菲特、香港首富李嘉誠和台灣前首富王永慶共同信奉的育兒經。
香港首富李嘉誠有一次被大陸企業家問到:「您是怎麼教養子女的?」李嘉誠回答:「讓他們吃苦。」
兩個兒子李澤鉅、李澤楷到美國唸書期間,李嘉誠只給他們最基本的生活費。李澤楷曾經在麥當勞賣過漢堡,在高爾夫球場做過球童。揹高爾夫球袋時的肩傷,現在都還會發作。
王永慶和巴菲特教養子女的方式,和李嘉誠類似。巴菲特的兒子彼得巴菲特,也不靠父親,在樂壇闖出名號,成為艾美獎得主,還出了一本書感謝父親不把財富留給他們。
捨不得孩子吃苦,將來他會更苦。從小刻意讓孩子吃苦,就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。否則別說養兒防老,恐怕還得養老防兒,防他讓你無法好好養老。
何琳唸的一直是貴族學校,往來的同儕盡是富貴人家的子女。她喜歡名牌,只要開口,父母都盡量滿足她。何琳成績不錯,很讓父母驕傲。但大學畢業後,母女關係劍拔弩張。何琳晚睡晚起,找工作挑三揀四,不是嫌離家遠、薪水低,就是嫌公司不夠體面。
何琳的表妹蕭潔妃,從小就必須做家事。她國中就被丟去台中住校,接著又被丟到美國鄉下當交換學生。
在寄宿家庭,潔妃吃盡苦頭。她自知寄人籬下,自動扛起所有家事,「常常是很晚了我還在做家事,他們全家在看電視。」潔妃說,更讓她痛苦的是,美國哥哥在父母面前裝乖,背地裡卻每天對她言語霸凌。
母親何玉雲每次接到潔妃哭訴的電話,心就揪成一團。潔妃卻不讓母親出面,「她說要自己解決。我只能告訴自己,不要出人命就好,就讓她受苦吧。」回台後,何玉雲很清楚地看到在美國受苦一年對潔妃的正面影響。「她好像新長出很多力量,相信自己什麼難關都過得了,而且變得很體貼。」
台灣和美國都一樣,嬰兒潮這史上最富有的一代,累積了史上最龐大的財富。他們的下兩代,是最沒有吃苦環境的世代。當年讓千千萬萬人像王永慶的童年一樣困苦的大環境已經不存在,小環境卻可以「設計」。
大陸流行各式各樣的吃苦訓練營,據調查,73%的大陸父母都傾向將孩子送到吃苦訓練營,只有18%認為家裡才是最適合訓練孩子吃苦耐勞負責任的最佳場所。
「短期集訓效果很短,家庭教育不配合,無法形成持久的改變。」情緒諮商師夏平心指出,小環境刻苦教育,關鍵在父母、家庭。「再搭配像童軍這類的長期團體訓練,比較相得益彰。」
十九世紀俄國文豪屠格涅夫曾說: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?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。能吃苦的人,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,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。」
- May 16 Mon 2011 10:22
麵包烘焙DIY-----傳承與創新
轉述自由時報
嚴長壽 技職教育走錯路
痛陳分數綁架教育
〔自由時報記者陳怡靜、林曉雲/台北報導〕「醒醒吧!家長!」亞都麗緻集團、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昨天出書,痛陳台灣教育長期被分數綁架,形成「共錯結構」,導致學生沒自信、讀書不快樂;至於技職教育嚴重學術化,更導致台灣缺乏基礎技術人才。
長期關注技職教育的嚴長壽指出,近年技職「拚升格」競賽,國內原有七十多所專科,目前僅剩十五所,科技大學卻從十一所增加為四十六所,技職學校的入學分數也不斷飆高,有熱忱與天分的技職明日之星,卻可能被排擠無法升學習得一技之長。
嚴長壽坦言:「讀書不該是唯一專長,卻被教育政策壓縮成唯一方向,技職教育完全被摧毀,職校升格專科、專科變學院、又成科大。升學直升梯讓許多年輕人不願當基礎螺絲釘的技師,台灣的中間空掉了,沒有腳踏實地的基礎人力, 許多碩 博士卻變成宅男宅女在家,找不到未來。」
爭取百大只是虛榮
教育部強推的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的經費也讓嚴長壽搖頭,他直言:「爭取世界排名只是虛榮,即使排名到世界百大、也不過是百分之一。台灣應找到自己的優點、吸引一流人才進台灣,小而美的瑞士永遠不擔心人才外流,因為他們不斷培養出世界級經理人。」
對於評鑑制度無法尊重多元發展與特色學校,嚴長壽也備感無奈,他舉每年僅收五百位學生的美國威廉斯學院為例,雖名氣比不上長春藤名校,但去年在全美大學評比上卻超越哈佛,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首屈一指,知名歌手王力宏便是傑出校友。
嚴長壽感嘆,台灣的實踐大學卻無法有相同待遇,實踐以設計學院聞名,師資不以博士為尊、但卻是設計與實務領域中的佼佼者,「評鑑成績總是後段班成績,但實踐的設計學院卻是全球前三十強」。
家長反成教改阻力
他也指出,台灣的家長迷信補習、迷信分數,卻無意間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,甚至可能是扼殺孩子天賦的頭號殺手,也是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。他提醒,家長不要鼓勵孩子考公務員或熱門行業,人生不應只有單一的教育觀念,「不是鐵飯碗就好、不是多金的職業就是好」。
嚴長壽也在書中自爆,他去年六月曾帶準備很久的簡報去拜訪教育部長,但他發現部長心神不寧,接著便收到紙條提醒去參加下個會議,「我忽然覺醒,自己又做了一次豬頭……我又在浪費部長時間,也在浪費自己的時間」。他坦言,此事讓他決心出書,「不管是藍綠執政時,教育政策都不是部長一個人的問題,他們忙於民代與媒體的連番批判,已經無暇思考、只怕氣球在自己頭上爆掉。那就讓我來戳破這個氣球吧!」
昨日前往印度洽公的教育部長吳清基說明,應是誤會,主要是他當天行程早已排滿,不料嚴長壽會臨時到部拜訪,才未能深談,等他回國後將親自向嚴請益。
吳清基表示,他也同意技職科大教師確實不該一味比論文數量,也不應讓大量高中生進技校,恐技職失去特色,但目前並非大量,技職與一般大學體系仍有交流必要。
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則說明,技校招收高中生有限,今年名額一萬左右,當初是為讓高中及高職交流,且產業已從勞力密集邁向知識經濟時代,才讓技校可招高中生,也讓頂尖大學可招優秀高職生,教育部已注意到嚴長壽所提問題,也有逐步調整,例如技職教師可憑技術報告升等,不一定要學術研究報告。
- May 16 Mon 2011 10:22
麵包烘焙DIY-----傳承與創新
轉述自由時報
嚴長壽 技職教育走錯路
痛陳分數綁架教育
〔自由時報記者陳怡靜、林曉雲/台北報導〕「醒醒吧!家長!」亞都麗緻集團、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昨天出書,痛陳台灣教育長期被分數綁架,形成「共錯結構」,導致學生沒自信、讀書不快樂;至於技職教育嚴重學術化,更導致台灣缺乏基礎技術人才。
長期關注技職教育的嚴長壽指出,近年技職「拚升格」競賽,國內原有七十多所專科,目前僅剩十五所,科技大學卻從十一所增加為四十六所,技職學校的入學分數也不斷飆高,有熱忱與天分的技職明日之星,卻可能被排擠無法升學習得一技之長。
嚴長壽坦言:「讀書不該是唯一專長,卻被教育政策壓縮成唯一方向,技職教育完全被摧毀,職校升格專科、專科變學院、又成科大。升學直升梯讓許多年輕人不願當基礎螺絲釘的技師,台灣的中間空掉了,沒有腳踏實地的基礎人力, 許多碩 博士卻變成宅男宅女在家,找不到未來。」
爭取百大只是虛榮
教育部強推的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的經費也讓嚴長壽搖頭,他直言:「爭取世界排名只是虛榮,即使排名到世界百大、也不過是百分之一。台灣應找到自己的優點、吸引一流人才進台灣,小而美的瑞士永遠不擔心人才外流,因為他們不斷培養出世界級經理人。」
對於評鑑制度無法尊重多元發展與特色學校,嚴長壽也備感無奈,他舉每年僅收五百位學生的美國威廉斯學院為例,雖名氣比不上長春藤名校,但去年在全美大學評比上卻超越哈佛,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首屈一指,知名歌手王力宏便是傑出校友。
嚴長壽感嘆,台灣的實踐大學卻無法有相同待遇,實踐以設計學院聞名,師資不以博士為尊、但卻是設計與實務領域中的佼佼者,「評鑑成績總是後段班成績,但實踐的設計學院卻是全球前三十強」。
家長反成教改阻力
他也指出,台灣的家長迷信補習、迷信分數,卻無意間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,甚至可能是扼殺孩子天賦的頭號殺手,也是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。他提醒,家長不要鼓勵孩子考公務員或熱門行業,人生不應只有單一的教育觀念,「不是鐵飯碗就好、不是多金的職業就是好」。
嚴長壽也在書中自爆,他去年六月曾帶準備很久的簡報去拜訪教育部長,但他發現部長心神不寧,接著便收到紙條提醒去參加下個會議,「我忽然覺醒,自己又做了一次豬頭……我又在浪費部長時間,也在浪費自己的時間」。他坦言,此事讓他決心出書,「不管是藍綠執政時,教育政策都不是部長一個人的問題,他們忙於民代與媒體的連番批判,已經無暇思考、只怕氣球在自己頭上爆掉。那就讓我來戳破這個氣球吧!」
昨日前往印度洽公的教育部長吳清基說明,應是誤會,主要是他當天行程早已排滿,不料嚴長壽會臨時到部拜訪,才未能深談,等他回國後將親自向嚴請益。
吳清基表示,他也同意技職科大教師確實不該一味比論文數量,也不應讓大量高中生進技校,恐技職失去特色,但目前並非大量,技職與一般大學體系仍有交流必要。
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則說明,技校招收高中生有限,今年名額一萬左右,當初是為讓高中及高職交流,且產業已從勞力密集邁向知識經濟時代,才讓技校可招高中生,也讓頂尖大學可招優秀高職生,教育部已注意到嚴長壽所提問題,也有逐步調整,例如技職教師可憑技術報告升等,不一定要學術研究報告。
- May 13 Fri 2011 07:58
麵包烘焙DIY-----偉大的母親節
- May 13 Fri 2011 07:58
麵包烘焙DIY-----偉大的母親節
- May 08 Sun 2011 07:51
麵包烘焙DIY-----母親節
- May 08 Sun 2011 07:51
麵包烘焙DIY-----母親節
- May 06 Fri 2011 08:23
麵包烘焙DIY-----鄉下文化
- May 06 Fri 2011 08:23
麵包烘焙DIY-----鄉下文化
- May 01 Sun 2011 17:09
麵包烘焙DIY-----5月1日真快樂
- May 01 Sun 2011 17:09
麵包烘焙DIY-----5月1日真快樂
- May 01 Sun 2011 08:39
麵包烘焙DIY-----知名企業.星將公司 傳承之旅
- May 01 Sun 2011 08:39
麵包烘焙DIY-----知名企業.星將公司 傳承之旅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